近期,随着气温的逐渐降低,因颈椎病来医院就诊的人数也在逐渐增加。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教授马艳春强调:“作为一种慢性疾病,颈椎病的发病除与日常不良的工作生活习惯有关外,也与寒冷、潮湿等气候变化脱不了干系。
所以冬季防寒保暖,对颈椎病的预防至关重要。”
一、颈椎病常见类型
马艳春介绍,当颈椎间盘发生退变时,会形成多米诺骨牌一样的效应,带动椎间关节、韧带的退变,这些退变的组织压迫或刺激相邻的神经、血管,催生了一系列的症状和体征,称作颈椎病。根据临床症状的不同,颈椎病通常被分为以下5种类型。
1.颈型颈椎病
颈型颈椎病,又称轻型颈椎病,是最早期的颈椎病,也是其他各型颈椎病共同的早期表现,是因为颈部肌肉、韧带受到颈椎退行性病变的影响,而引发颈肩部疼痛、不适及活动受限。
2. 神经根型颈椎病
神经根型颈椎病是由颈神经根受压迫所致,早期多表现为颈痛和颈部发僵,伴有上肢放射性疼痛、麻木、沉重和力量减退等问题,在临床中最为常见。
3.脊髓型颈椎病
脊髓型颈椎病通常较为严重,以颈脊髓损害为主要病理基础,早期多见一侧或双侧的上肢麻木感,随病情发展逐渐出现行走不稳、走直线困难和下肢发紧等症状。
4.椎动脉型颈椎病
椎动脉型颈椎病是因各种机械性与动力性因素致使椎动脉遭受刺激或压迫,以致血管狭窄、折曲而造成以椎—基底动脉供血不全所致。
5.交感型颈椎病
交感型颈椎病则是由于椎间盘的退变和节段性的不稳定,直接刺激到颈椎周围的交感神经末梢,从而造成交感神经功能紊乱,出现头痛、头晕、耳鸣、失眠、恶心呕吐等症状。
二、为什么冬季颈椎病高发
日常生活中,颈椎病患者十分常见,尤其是冬季北方地区更易患病,这无疑是风寒湿邪“推波助澜”的结果。
马艳春认为,冬季温度骤降,颈部暴露在外,寒气刺激促使颈部肌肉保护性收缩,在这种情况下,血液循环不畅,加重了颈肩部的疼痛和不适感。所以对颈椎病患者来说,寒冷的刺激无疑使病情“雪上加霜”。
同时,入冬之后,人们往往减少了运动量,颈部缺乏活动,罹患颈椎病的概率也随之水涨船高。
三、保护颈椎“暖”字当头
马艳春强调,颈椎病的发展是潜移默化的过程,在颈椎生理结构改变之初,症状通常比较轻微,多数人仅有颈部周围肌肉疲乏和酸胀的感觉,因此容易被忽视。而一旦确诊,治疗起来往往很棘手,康复周期也较长。所以一定要注重加强对颈椎的保护,防患于未然。
1.注意保护颈椎
在寒冷的冬季,颈部保暖堪称预防颈椎病的第一要务,上班族和学生在冬天出门时,最好穿上高领毛衣或戴上厚围巾,避免因颈部肌肉裸露而受寒;另一方面要避免颈部突然扭转,保护颈部不受外力的损伤。
2.注意放松颈椎
与此同时,在日常学习和工作中,还要注意改正长时间低头的不良习惯,不让颈部长久保持一个姿势;睡觉时枕头不可过高、过硬,要保持良好的睡姿;加强体育锻炼,可选择打羽毛球、游泳、放风筝等抬头运动及保健操等;看电脑时要放松身体,勿使颈部疲劳。
3.配合按摩
马艳春指出,颈椎病作为一种常见的慢性病,讲究“三分治七分养”。对于已经患颈椎病的人来说,在常规的治疗以外,除了要注意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还可以配合推拿按摩手法,有益于改善病情。
患者可在医生指导下,选择在颈椎局部有明显肌肉疼痛和僵硬的位置,采用点按、滚动、摩擦、提拿等简易操作手法,以松弛肌肉,减轻局部循环障碍,缓解疼痛。
4.热敷颈椎
颈椎病患者晚上还可以把热水袋垫在脖颈处,既有利于促进颈部血液循环,缓解肌肉痉挛,又能帮助提升睡眠质量,但要注意避免温度过高烫伤皮肤。
四、锻炼颈椎小贴士
1.仰头望掌
具体动作:双手上举过头,掌心向上,头尽量往后仰,仰视手背;注意手臂尽量伸直向上,否则达不到效果。此举的目的是促进血液循环,舒缓肩部、颈部肌肉。
2.头颈相抗
具体动作:将两手交叉贴于颈部,头向后仰,手向前使力,反复练习,每日循序渐进。这个动作可增强肌肉韧性,加强颈后肌肉力量。但要注意动作宜缓慢协调,量力而行,切勿盲目追求力度。
声明:本文部分内容来源于中国红行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若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