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夏交替之际,别让这些疾病“盯”上你?

春夏交替之际,气温逐渐升高,加之空气潮湿、气候多变等因素,使皮肤病、肠道传染病等季节性疾病极易发生。由春到夏的过渡非常重要,那么在春夏交替之际,这些季节性疾病有哪些症状,我们又该如何预防呢?

一、感冒

春夏交替之际很容易发生风热感冒,祖国医学认为,这种疾病是因为身体受到了风热之邪的侵犯,致使肺气失和导致的。一旦患上此病,会出现头胀痛、发热严重,咽喉肿痛、鼻塞、出现黄色鼻涕等等。

二、皮肤病

春夏交替之际,雨水多空气中多湿气,给细菌提供了大好的繁殖机会。然而这个时候的人体代谢能力则会提高,因此,皮脂腺分泌的物质会增多,致使皮肤处于非常敏感的时期,若是不好好呵护的话,很容易出现皮炎、荨麻疹、湿疹等皮肤病。

三、肠胃疾病

天气变热,食物易腐败变质,食物和水里的细菌数量比冬天多,一旦饮食不当,易出现腹泻、腹痛,伴有呕吐、恶心、食欲不振等胃肠道症状,引发细菌性肠炎、急性胃肠炎及急性菌痢等发生。肠道传染病的传播方式主要有经水传播、经食物传播、密切接触传播、昆虫传播等,常见的有病菌、病毒经人的口进入肠道后,在消化系统内生长繁殖,从而发病。

0802

预防疾病

在传染病的预防上,要注意个人卫生习惯、少吃生冷食物、勤洗手、常通风、吃熟食、喝开水、晒衣被。

预防传染病要做到 “五点”:

一是合理膳食,增加营养,多饮水,摄入足够的维生素;

二是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多到郊外、户外呼吸新鲜空气,筋骨舒展,增强体质;

三是不到人口密集、人员混杂、空气污染的场所去,如:农贸市场、个体饮食店、游艺活动室等;

四是不食不清洁的食物,拒绝生吃各种海产品和肉食、带皮水果,不喝生水;

五是发热或有其它不适时,及时到医院就诊。

0803

如何养生

中医养生很注意时节,不同时节的养生方法也不同,“秋冬养阴,春夏养阳”是季节养生的主要原则,那么,在春夏交替的时候该如何养生呢?

1. 饮食调养升阳气

因为春天阴消阳长,养生可多吃一些温补阳气的食物,以及春天的时令蔬菜,有助于提升阳气。选择温补食物要同时兼顾既能补阳又不会伤阴的原则。平时可多食用热性较平和的桂圆、大枣、红糖、小米、山药、茯苓、莲子、薏仁等。饮食上则不要吃过多寒凉的食物,若有明显的上火迹象如口苦、喉咙疼痛则可泡些金银花茶饮用。

同时,如果在初春天气乍暖还寒时,饮食上不宜大补,应以助阳养气为主,可多吃些韭菜、生姜等。

0804

2. 睡眠好

很多人逢万物之春,却莫名出现情绪不好,不易开心,常爱流泪,眼睛胀痛,指甲无光等症状,这是肝功能失调在作祟。中医养生理论认为“春与肝相应”,春季养生应以保养肝脏为主。肝功能正常了,人体的气血就会通畅顺达,否则产生气血淤滞,百病丛生。

首先要注意睡眠,保证晚上11时前休息,而凌晨1时到3时是肝血最旺之时,尤其是肝病患者更要注意休息,保证六至七小时睡眠。另外,也可以每天中午坚持睡15-20分钟。

3. 心情好

自我调控和驾驭情绪也有利于肝气舒发,保持愉快的心情对养肝多有裨益。“上班对着没有生命力的电脑,下班对着没有生命力的电视,这不利于调养身心”,专家建议,坚持锻炼能舒筋活络,有益肝脏。可散步、慢跑、做体操、打太极拳、舞剑、打球、郊游和爬山等。

提醒:运动时间宜选择每天阳气增长最快的时候,即早晨的5点~7点为宜。运动量以微微出汗即可,这样既能养护阳气,又不会因出汗过多而造成阳气流失。



声明: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